“孟侯,咱们继续刚才的话题!”
毕懋康抱拳,沉声道:“请徐院长赐教!”
“从陛下登基开始的连年大战中就能看出,未来的战争是火器为主的战争。
火炮为主,远程消灭敌人,但问题是火炮的移动速度太慢,哪怕是有三轮野战炮车在,灵活性也不够。
火炮威力大就一定能杀死敌人吗?不会,他们可以凭借有利地形进行灵活闪避,诸如游击战、地道战等等。
哪怕是死守城池,最终依旧是要巷战的,在这种情况下火铳就是最好的选择。
可如今的火铳性能还是不够,我刚刚说的两种情况下需要的是能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瞬发,且若是能连发。
所以,火铳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有三条,一是在各种恶劣环境下能瞬发,哪怕是瓢泼大雨之下也能扣动扳机击发。
二是连发,不求能连发十颗,至少要五颗以上;
三是精准和远距离,这一点陛下曾经提过,如果能研究出能千步穿杨的火铳,那么无论是远程杀伤敌人,还是暗杀对方将领,或者巷战防守,都是最好的选择。”
嘶……
徐光启话音刚落,别说是其他司的主事了,就连火铳司的诸多官员和工匠们都震惊的瞠目结舌。
他们是搞技术的,深知徐光启所提出的三点的难度。
随便解决其中一条,那么就算对方有数以百计的飞雷炮,也都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千步穿杨,粗略估算是一千五百米(古代的一步是左右脚各迈出一次),一千五百米外精准射杀敌军武将,大战就是未战先败了。
若是有个一千柄,敌人来多少那都是必死。
若是再加上连发和恶劣环境都能使用,那简直就是无敌了,威力比火炮大多了。
“多谢徐院长教诲,此三条我会谨记,日后和火铳司内通僚探讨。”
“你办事儿,我放心!”
徐光启点了点头,又看向孙元化:“初阳,火炮的威力是毋庸置疑的,攻城拔寨,无坚不摧,
我刚刚说敌人若是采用地道、壕沟躲避或者采用游击战,火炮也无用,但那只是因为火炮数量不够、威力不够大,
无论是朝鲜的阻击战还是扶桑的围杀之战,以及中南半岛的战斗,都足以说明,只要火炮数量足够多,连绵不绝,就算是你躲在地下米的地方,就算是炸不死,也能震死、活埋。
所以,火炮的研究方面也是三点,一是射程足够远,现在威力最大的就是飞雷炮,可射程也不过六百米,
敌人的火铳若是射程千米,飞雷炮再多,那也是被挨个射杀的下场。
若是射程能达到一千米、甚至两千米,那么飞雷炮就是绝对的大杀器,
因为按照我的研究,以火铳中的发射火药量来估算射程千米已经是极限了,当然不排除以后火药配比会出现更好的,增加了射程,但依旧不可能增加太多。
或者说扶桑的那种抱式大筒也是一种方面,但枪管肯定不能那么粗。
第二点,精准性,不求能如弓箭一般指哪打哪,但至少误差不能过大,千米的射程误差不能超过百米。
第三点,灵活性和机动性,三轮野战炮车还是有提升的空间,只要加以改进,炮口的上下、左右移动会让的更加灵活,但机动性上还是不足。
前段时间工业研究院的王院长跟我聊过一件事儿,说是陛下在南京的时侯提过蒸汽机带动多辆马车在官道上行驶已解决陆路运输的问题,可以不烧煤,直接烧燃油。
如果这个想法可行,那么我们就可以将红衣大炮装在金属打造的马车之上,如此就解决了机动性的问题。”
呼……
不止是火炮司的官员们震惊了,连毕懋康等火铳司的官员们眼睛也都亮了起来。
红衣大炮的威力真的不如飞雷炮吗?
那要看怎么比较了。
飞雷炮的杀伤力绝对足够,但射程太短这是硬伤,红衣大炮射程倒是够了,但机动性不够,守城还行,野战就差许多了。
可一旦如徐光启所,机动性增加之后,能拉着野战炮车到处跑。
现在的红衣大炮的射程至少十里以上,石弹砸进敌军阵营之中,弹跳的杀伤力不输于飞雷炮。
五里内攻击城墙,哪怕都是用青石垒成,那也扛不住多次的撞击。
现在已经在研究将飞雷弹装进红衣大炮中,落地爆炸,若是成功,加上极强的机动性,那彻底的无敌了。
“老师,您放心,此事我会谨记在心的,我会